一包浪味仙—

美术馆除了朋友圈打卡的人工景观外的其他可能。

去过北京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,参加一次摄影访谈活动。Q&A环节,我向台上的艺术工作者提问“如何看待摄影作品中一些怪异、扭曲、嶙峋的现象。放在普通人的拍摄中,可能会被定义为哗众取宠的东西。而放在艺术展区、画廊中,人们愿意去探索背后的意义,或者相信这样的作品是蕴含深意的,陌生化成为摄影语言的这个现象”

对方回答“瘟疫、战争、冲突等等,矛盾而非日常性是艺术永远有别于其他存在的根本。这个也是摄影史发展到现在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”

关于这个,我持不同观点。

两个方向。在关键时刻到来之时,发现它记录它。诉诸文字,音乐,视觉艺术等。一是本身已处在一种伟大发生的大概率环境中,很多战争,新闻纪实题材的摄影作品就是如此,比如[阿富汗少女]

还有一种,在日常中发现并创造,用平凡本身制造伟大。[梨]就是如此,你见到它第一眼,你不会觉得这就是个梨。你会感到这是一颗漂浮在深沉宇宙的小小星球,发着光,微弱地,浅浅地呼吸着。或者别的超越梨本身的感受。

摄影师拍出了物体背后的灵性,物体本身无所谓灵性不灵性,是艺术家赋予之。这是一种天赋,能在现实生活中读到那些像羽毛一样轻盈,如风般易逝的瞬间。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记录并表达,永恒之

艺术是什么?杜尚用一个签了名的陶瓷小便池告知世人艺术不只是绘画和雕塑,还可以是艺术家创造和借用的任何事物。

电影短片,一条安达鲁狗,活生生的当代艺术。整个观影过程我就觉得自己像是以身试法的小白鼠,像是在神经上安插了电极,直接作用于感官。尤其是用剃刀割眼球的一幕,很容易在观者心里产生极为不安的精神消耗,就像很多“看不懂、莫名其妙、什么玩意儿”的作品,我们习惯于本能地抗拒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外的东西。而当代艺术试图在打破语言和阐释对于艺术的束缚,他直接让你感受到,参与到其中。然而如何在感知力匮乏,感知力无意义的社会现实面前让自己的精神持续长个。这是一个问题。

那么对于普通大众来说,美术馆除了是朋友圈里拍照打卡的人工景观外还能是什么呢?也许是当你站在原作面前,看到画作一笔一画的走势,笔触的轻重缓急,色彩是浓妆抑或淡抹,再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故事背景,作者运笔时的所思所想种种,在分毫毕现的斑驳细节里感受时空交错的魅力。

下次在欣赏当代艺术时,我们不要再问“这幅画好不好看,画得像不像”,因为当代艺术存在的意义之一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抛出答案,试着问一问艺术家要做什么,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,这种想法有什么创新和启示意义?作为普通观者所能做的就是给予时间和耐心,多几分钟凝视,静下心来,用包容心和好奇心展开对话。

经典是时间的造物。在时间中,它又有了自己的历史,一些读者会把自己的生命又加进来。经典不怎么时髦,经典是安静的,它一旦出生,就不再说话了。经典等待着,它只能等待。它有时寂静无声,但并没有死去。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:这个读者有多好,它就能够复活得多好。

有时候你所认为的艺术品深度取决于你的自己感知深度。

艺术表达是作为自我表达的一种路径,但是你如何找到你表达自我内心的路径,取决于你看了多少东西。你看了足够多的东西,实际上就给你提供了足够多的表达方式,你就知道如何更好地表达你所能表达的想法。

而高质量的艺术馆参观可以作为你拓宽表达路径的一种方式。提高个人生活品质离不开美学,这也是北上广人的生活福利。

评论

© 一包浪味仙— | Powered by LOFTER